通識核心能力與基本素養
緣起
1882年(民國前30年),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叡理博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在淡水設立「牛津理學堂大書院」,簡稱「牛津書院」(Oxford College),主要為培養本地傳教人才而設立。當時所開設的科目,除了神學「聖經道理」外,尚有屬社會科學的「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屬自然科學的「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動物」、「礦物」以及「醫學理論」、「解剖學」、「臨床實習」等,可謂是台灣通識教育的先驅。
本校自1994年改制為「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以來,體認到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究其原因,我們深深覺得光靠專業教育,並不足以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台灣近二、三十年來,固然專業教育提供了工商企業殷切需求之專門技術與服務,提昇了企業發展有利條件,甚至成就了台灣經濟奇蹟;但也由於大學教育過於側重專門技術的傳授,而忽略健全人格的薰陶,導致人性失去關懷,道德勇氣淪落。有鑑於此,本校特在1997年8月召開「全校教育改革會議」,會議的明確結論指出:本校大學理念是我們辦學的正確指引,為達到本校的教育目標,通識課程將扮演無可替代的角色,而如何妥善規劃具體可行的通識課程,以遂本校全人教育的目標,則將是一個既重要、且嚴肅的課題。為了完成通識課程的規劃工作,首先成立「通識課程研究小組」,制訂「通識課程實施辦法」,博徵廣納中外有關通識教育的經驗與看法,集思規劃適合本校師生特質的通識課程,以落實教育理想。
本校通識課程依上述理念,歷經多次課程調整與修正,檢討全校性之共同及通識必修課程,集思廣益討論出本校學生所需具備之校級基本素養,即「社會實踐素養」、「人文反省素養」、「溝通表達素養」、「自然與健康素養」、「多元文化素養」、「資訊素養」、「體育素養」,作為校級核心能力之基礎素養,以其培育具有本校特色之優質人才。

真理大學校級基本素養
基本素養1.社會實踐素養
- 1-1能將所學充分運用到社區與社會關懷
- 1-2能將所學充分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基本素養2.人文反省素養
- 2-1能具有人文與藝術欣賞的知識和美感想像
- 2-2能具有區辨推理的獨立思考能力
基本素養3.溝通表達素養
- 3-1能有清楚流暢的中文溝通表達能力
- 3-2能具有與人和諧共處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 3-3能具有解決周遭問題的能力
基本素養4.多元文化素養
- 4-1能具有一種以上的外語表達能力
- 4-2能具有以外語溝通,並拓展自己國際視野的能力
- 4-3能以同理心開放的角度,尊重不同的價值觀與多元文化
基本素養5.自然與健康素養
- 5-1具備保護地球環境的認知
- 5-2懂得保育生命的重要性
- 5-3了解科技在生活中之應用
基本素養6.資訊素養
- 6-1能了解文書、簡報、資料分析、網路通訊軟體的基本操作
- 6-2能使用網路查詢工具進行資料檢索與處理的能力
- 6-3認識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不侵犯智慧財產權
基本素養7.體育素養
- 7-1養成終生規律運動習慣
- 7-2提升健康體適能的能力
- 7-3具備運動休閒及健康生活知能的能力
- 7-4具備理解體育運動知識的能力
- 7-5具備團隊合作精神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 7-6了解運動技能與具備運動鑑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