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通識沿革&教育目標

緣起沿革

通識沿革&教育目標


  • 馬偕創立牛津學堂,為本校通識教育先
       1882年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士馬偕博士(Rev.Dr.George Leslie Mackay)在淡水設立「牛津書院」(Oxford College),成為學校重要的精神象徵指標。馬偕博士當時所開設的科目,除了神學「聖經道理」外,尚有屬社會科學類的「歷史」、「倫理」、「中國字部」、「中國歷史」,屬自然科學類的「天文」、「地理」、「地質」、「植物」、「動物」、「礦物」以及「醫學理論」、「解剖學」、「臨床實習」等,其後兩類課程可謂是台灣通識教育的先驅。
  • 逐步形塑專業與通識教育課程互補嵌合的理
       本校前身為「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1965~1994)、「私立淡水工商學院」(1994~1999),在1999年後改制為真理大學。本校自1994年改制為學院以來,體認到通識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1997年8月召開「全校教育改革會議」,最後會議結論明確指出:為達本校的教育目標,通識課程將扮演無可替代的角色。其後,本校於2000年正式成立「通識教育學部」,開啟本校對通識教育的經營與發展。
  • 歷次更名與組織規劃成
       
    自2000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通識教育學部」,進而在2004年8月1日起更名為「通識教育學院」,2008年為有效整合通識師資,成立「人文與資訊學系」,成為通識教育學院創設以來第一個招生的系所,也是我國極少數通識教育機關招收大學新生的事例,其師資皆來自通識教育學院專長相符之專任教師,並帶動本校通識教育在教學及研究上的活力。爾後於2009年8月1日因全校進行組織調整,「通識教育學院」正名為「通識教育中心」,「人文與資訊學系」歸屬至人文學院。
       
    而今為因應所屬教師學術專長之差異,於中心下設三個通識教育學科:(1)語文學科(2)人文社會學科(3)自然科學學科。另外,為使通識教學及藝文活動能有效推展,中心設教學行政組,並於2009年正式成立藝文企劃組,分別掌理通識相關業務,以強化教育的主體性,豐富通識教育課程及藝文活動之品質,以達通識教育目標。
      本校於89學年度,正式成立「通識學部」,規劃基礎通識必修課程38學分,加上10學分六大類通識選修課程,共48學分。94學年度,將課程修改為44學分,其中基礎通識必修課程44學分和8學分通識選修課程,共52學分。98學年度起,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並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由校長主持。會中決議,因考量現代多元複雜之社會現象,將課程改為16學分校定必修、10學分校定選修及14學分的通識課程,共40學分。102學年度,將校定共同選修10學分,移出通識40學分。109學年度校課程委員會,本中心制訂「真理大學通識課程實施及管理辦法」,其中第2條明文規定:「本辦法所稱通識教育課程係指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的通識核心必修課程及通識分類選修課程,校定必修課程不包括在內。」正式將通識課程與校定課程明確區隔,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目前共有14學分,含通識核心必修6學分,通識分類選修8學分。

教育目標

1

  • 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品德及人文教養的人
  • 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獨立思考和批判的人
  • 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自我學習的人
  • 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國際視野的人
  • 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懂得愛護地球環境與保育生命的人
瀏覽數: